(考虑自己与考虑别人的矛盾)
第八诫 不可偷盗。
(母亲偷走了梅卡孩子的同时,也偷走了梅卡爱的权利和心灵,而梅卡则试图偷走艾尼娅的心灵而未果,犯了戒条。)
一家四口的家庭,在户口本上,有一位父亲和一位母亲,还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是梅卡(22岁),小女儿叫艾尼娅(6岁)。令人惊奇的是,实际上,姐姐梅卡是妹妹艾尼娅的亲生母亲。
在梅卡十六岁的那年,爱上了学校的波兰语老师沃克,两个人发生了关系,使得梅卡怀上了孩子,也就是艾尼娅。梅卡的母亲知道了,并没有要求梅卡把孩子打掉,而是要求他把孩子生下来,但是为了梅卡的前途,对外不能说是梅卡的女儿,只能说是梅卡的亲妹妹。
经过了六年,梅卡每天都在痛苦之中,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叫自己的亲生母亲妈妈,心中的滋味可以了解了。梅卡渐渐的发现,母亲当时的行为是一个阴谋,因为母亲从小就不喜欢自己,一直有打算再要一个孩子,可是自打生出自己之后,母亲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了,所以,母亲只是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要一个孩子而已。
母亲当初的选择,不仅偷走了孩子,偷走了梅卡爱自己…
他究竟是不是她的亲生父亲?若执此疑问,就中了导演的圈套。导演是超凡脱俗的,尽管他的故事一直在引导你落入俗套。有太多恋父的故事,有太多乱伦的思考,亦有太多模棱两可的爱情结局,而把模棱两可的结局置入一段不伦之恋,则使影片具有了独特的意味。这独特在于,当那封可以作为道德评判依据的信化为灰烬之时,道德评判亦不复存在,只剩下一种不可知的美好,在一男一女之间,或成为永恒。世间之事,本来就不确定。是我们太想把一件事搞清楚了。而搞清楚一件事,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?真相是诱人的
第一诫:人类理性的盲目自大与自我封闭,这世间不是由你人来操控的,上帝的意志冥冥之中在起着决定性作用。人以理性之美名所行的,实际是排除自身可怜的智力无法理解的崇高上帝之实,这是一种自戕,终究会自害其身。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精妙的剧本编排和导演,警刺着傲慢无知自大的现代人,极其自然巧妙地呈现出现代人和现代理性的可悲、可笑、无力与虚弱的处境。导演用心良苦,望我们自省!
第二诫:人的生命靠人无法预测,事情不会被人所决定,当你认为他快要死了时,上帝或命运恰恰让他起死回生
第五诫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当年最想拍的一部。当年,他拿着《十诫》中的几个剧本到电视台与文艺部,说可以替他们拍两部非常便宜的电影,唯一条件是其中一部必须为"第五诫"。因为,他非常想拍这部电影,最终,《十诫》里的第五集与第六集,都拍了两个版本,一个是电影版,一个是电视版。
"这个故事在讲一个年轻男孩杀了一名出租车司机,然后法律杀了那位男孩。"基耶斯洛夫斯基以简短的两句,交代了"第五诫"的主旨,然后,又谈到他的拍摄动机:"我想我拍这部影片的原因,是因为这一切都以我的名义在进行,因为我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,是波兰这个国家的国民之一。如果在这个国家里,有人在另一个人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绕圈,然后把他脚下的凳子踢开,他是以我的名义在做这件事。而我并不希望它发生,我不愿意看他们做这件事。我想这部影片并不真的在讨论死刑,而在指涉一般的杀戮。无论你为什么理由杀人、杀的对象是谁、谁去动手,都是错的。我想那是我拍那部影片的第二个理由。第三个理由是我想描述波兰的世界:一个可怕而乏味的世界。在这个世界里,人们对彼此毫无怜悯之心…$#
《十诫》中的人物关联 札记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xrjcy.com/weishime/id-72072.html